最近因為基泰新聞引起我的好奇,都更的實際流程與辦理究竟是如何進行的,公辦都更、自辦都更又有何不同?

關於自辦都更這篇寫得滿清楚可以參考

延伸閱讀:自辦都更大小事:流程、優勢、條件、如何成立都市更新會

盡管都更有助於城市的發展和現代化,但它確實也引發了一些重要的問題,包括公平性和透明度。

關鍵要素一:公平性
首先,都更應該是一個公平、公正的過程,不能忽視居民的人權,應該確保在都更計劃中,無論是租房者還是業主,都能受益,尤其是社區中的弱勢群體,確保群眾的權益得到保護,且提供適當的賠償。

關鍵要素二:透明度
其次,透明度是關鍵,所有參與者都需要得到最完整、詳細的資訊,以便大多數的人都了解都更計劃的影響。例如計劃的實施細節,以及與社區居民進行開放且有意義的對話。透明度有助於建立信任,並確保政府和開發商的行動受到監督。

在搜尋了解都更的過程,也發覺其實一般民眾要自辦都更真的不容易,尤其過程涵蓋許多專業知識,看到臉友PO出的陳情函
自辦都更的召集人,程序上未能提供足夠的資訊、協助,並有忽略其他居民的參與權利的狀況,如上述居民的人權、整體規劃的公平、公正、透明度未被重視,就會流於權力只掌握在某些人的手上,居民沒有自己做點功課,真的無法保護自身的權益ㄟ…

#廖福特 #人權博士 #民進黨 #都更 #中央研究院 #基泰 #人權 #臺北市 #蔣萬安 #都市更新 #政府 #合建 #合作興建意向書 #地主
原文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ermalink.php?story_fbid=pfbid06ia52cFwtqktabYUpE2m8QCdqj1bQkjfRd9HYbm6okZDmQQxHySvtHqKC6jee6k3l&id=100001053941127

第一封陳情書:

從基泰議題看都更的關鍵兩要素,公平和透明 ,並需要更多的人權

從基泰議題看都更的關鍵兩要素,公平和透明 ,並需要更多的人權

第二封陳情書:

從基泰議題看都更的關鍵兩要素,公平和透明 ,並需要更多的人權

從基泰議題看都更的關鍵兩要素,公平和透明 ,並需要更多的人權

從基泰議題看都更的關鍵兩要素,公平和透明 ,並需要更多的人權

我相信都更是一件能讓社會/社區更好的事,但關鍵問題需要被正視並解決,和社區居民進行更深入的對話,以確保都更計劃能夠真正反映多數人的需求和期待。

 

平日雖然忙,但每逢雙休日我總是很賣力地爭取多干點家務,以彰顯一個負責任男人的“風范。”這天,我先在廚房把煤氣灶擦洗得一干二凈,然后將臥室的大床整理得一塵不染。盯著眼前的“成果”自鳴得意時,腦海里突然蹦出了與煤氣灶、大床對應的那兩個早已消失的、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上海人家日常生活中的規定動作:封爐子和鋪帆布床。 何謂封爐子和鋪帆布床?如今的80后、90后根本就不知道那是何“勞什子”。先說封爐子吧。那個年代老百姓的家里還沒有管道煤氣和液化氣,燒水煮飯全靠煤球爐。顧名思義,煤球爐就是靠煤球燃燒的爐子。別小看一個小小的黑乎乎的煤球,它們是十分緊張的能源,每家均要憑政府發放的煤球卡計劃供應。所謂封煤球爐,就是為了節省第二天早上點火生爐子的時間與麻煩,而在煤球爐內塞進幾個新煤球,然后鋪上一層煤灰,使表面上看不出明火,俗稱“封爐子”。第二天早上,只要用火鉗或者一根粗壯的鐵絲,把封閉的煤灰層捅開幾個洞眼后,用蒲扇對準爐門猛扇幾下,火焰就會呼呼地躥上來。 封爐子這活,還是很有技術含量的,如果封得不到位,煤球不幸被燃燒完,那第二天早上爐火就會熄了,只得重新點火生爐子。如此一來,就會耽誤燒早飯的時間,影響大人、小孩準時上班和上學。童年時的我,雖然生爐子這活上手挺快,可封爐子這“生活”卻始終弄不好。為此,頭上沒少挨過祖父的“毛栗子”。為減輕頭皮上的痛苦,通過一番刻苦努力,我的封爐子“生活”,最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,受到了祖父的高度贊揚。那時的大人們夸獎自家孩子的聰明,也常常會用自豪的口吻對左鄰右舍說:“阿毛姆媽,阿拉小狗會封爐子啦!”再后來,隨著煤餅的出現,封爐子的活也就相應變得簡單了,只要用一塊和爐膛一樣大小的鐵板,朝煤餅上一蓋就萬事大吉了。那時,除了像我家這樣的雙職工家庭之外,還是有許多家庭為了節約煤球或煤餅,依然選擇不封爐子過夜,而在第二天清晨把爐子拎到室外重新生爐子。 和封爐子不同,鋪帆布床的“生活”就沒有任何技術含量了,這是個力氣活,拼的是體力。帆布床又稱行軍床,它是由幾根粗壯的木棍將厚重的白色帆布支撐起來的折疊床,十分笨重,搬進搬出非常吃力。六七十年代的上海人家居室狹小,因此基本上每家都會備有這樣一個收放自如、不占空間的帆布床。最費力的是把兩根木棍套進床的前后兩端,隨后再把木棍兩頭的小洞嵌入床的左右兩側凸出點,當四個點緊密對接后,一張帆布床就鋪好了。由于要保證床體帆布的硬度,所以每次將兩根木棍上的四個點嵌入,都要花九牛二虎之力,甚至還要手腳并用。一般情況下,搬床、鋪床都由父母或祖父來做,我偶爾做做他們的幫手,在大人的眼里,這種事體太吃力,小人做不好。事實也的確如此,有一次,我想為大人分憂,就偷偷地試著獨自把帆布床鋪好,不料雙手被夾出了大血泡。 一“封”一“鋪”這兩個動詞所搭配的“煤球爐”“帆布床”兩個名詞,其實是那個年代上海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個普遍細節和規定動作,是一項每日必做的“功課”。它們折射出了一個時代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狀態。如今這兩個規定動作雖早已在我們的生活中消失,但卻永存在我的心靈深處了。 >>>更多美文:生活隨筆

佛寺晚鐘驚夜空, 悠悠千載仍常鳴。 楓橋夜泊成絕唱, 幾人知曉張繼公? >>>更多美文:格律詩

雖生于斯長于斯,但湖南境內許多叫得出名的山,我沒去過,譬如南岳的回雁峰,湘西的雪峰山,以及武陵源的張家界。已至而立之年的我,不能說沒有遺憾——獨獨這點就可以說是愧為南方人了。當然,滿是竹林的弧形山,高低不等連綿起伏的山,瘦削碩長獨聳一方的山,在我的家鄉倒是隨處可見。它們似乎毫無特別之處,不過是綠罷了,青罷了。于是有個想法,在我心中暗暗浮起:人們所謂的山清水秀也不過如此吧!白居易在《江南好》中以“日出山花紅勝火,春來江水綠如藍”的詩句,贊美江南的風光是如何悅人,我總覺得有些牽強。然而,待我到了別處,看了不同于家鄉的別有一番風味的山時,我才感到孤陋寡聞了。 我第一次為南方的山驚嘆是在旅途中。汽車在207國道上徐行,在南嶺中部往北盤旋。那天天氣不好,細雨綿綿不斷從天而降,化為一層厚厚的云霧,向四周彌漫,仿佛給南嶺罩了一頂巨大的灰色帽子,讓人看不見天。這景象我似曾相識,小學課本介紹黃山奇石時,就有這樣一片翻滾的云海。這山頂的云霧四處散布著,使得周圍的群山都朦朦朧朧的,再加上一陣秋雨,一股陰陰的涼意拂面而來,讓人感覺仿佛進入了一個冰窖。極目望去,207國道在南嶺上蜿蜒,有如系在山腰的一條巨大的銀色綢緞,隨意地舞動著,讓人不知它會何去何從。這時候,山不僅僅是一種景致了,它更是一種陰柔溫婉的人格的闡釋,闡釋一種榮辱不驚去留無意的淡然心境,以前看過一篇名為《坐對一山青》的散文。文中作者一再寫自己在小居中的閑適:窗前是一座山,每日對山觀望遠景,沉思古今,以賞心悅事,以解憂懷。說來也奇,他無論在工作里,生活中遇到什么樣的煩惱,只要對山靜坐,所有的煩惱都會煙消云散。因此,作者對山有一種不能割舍的依戀,像對老友、對戀人。當時我看過后,總認為作者矯情。人是人,山是山,人永遠只屬于自己,不會成為山的肢體。可是當我隨著汽車在樹木的夾縫中穿梭,面對這樣云霧繚繞的山群時,我體會到作者字里行間的那種情懷是真正居山、愛山、樂山的人才能有的。以前我沒有親歷,自然無法體味作者的情懷,所以胡適會說“你不能做我的詩,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”。 對于沒有跨過長江的南方人而言,自然不知道北方的山,比如賀蘭山、大興安嶺、燕山給人以何種感受。但僅一句“踏破賀蘭山闕”就足夠我想像了。就那種豪情而言,也是南方的山所不能給予的。南方的山只能給人以清秀、靈透之感,正如南方的黃梅雨、蘇杭的近水樓臺給人的感覺,讓人觀其形而喻其意,產生無盡想像。當然,能夠生于江南長于江南,我覺得是一種幸事。至少一出生就滿目蔥蘢、滿眼蒼翠,不必臨近冬天就接受風沙的襲擾;不必因為許久沒下雨,就眼含土色;也不必像白居易一樣,在他鄉吟唱“江南好,風景舊曾諳”或是“能不憶江南”。我想他最憶的可能是江南的山了,因為南方的山逶迤、靈轉、不俗氣,有如江南人。 >>>更多美文:心情隨筆

FFG15cEFE15VE

 


從基泰議題看都更的關鍵兩要素,公平和透明 ,並需要更多的人權尊重和平等對話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86ux3j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